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这个问题,显然首先涉及哲学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王著的作者自己也是非常明确的,他的研究就是这种数学性质的研究,即是数理逻辑性质的研究,意在探索逻辑的数学结构[⑦]。
(《系辞上传》)这套易理,就是所谓易道: (二)作为易道(一般道理)的易理 整套易理,从形而上的根本来说,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在现代汉语的文本中,说到数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数理逻辑、数学原理。不仅如此,王著还有更大的抱负: 三、数理哲学:数学,还是哲学? 王著的下篇七章,提出了太极数理哲学,亦即建构了一套系统的、称为哲学的理论。为此,他提出了太极涵数[⑧]、太极代数[⑨] 等理论,即是逻辑代数的研究。[④] 李申先生认为王著不属于科学易,其所谓科学易是特有所指的,即指那种以为现代科学的许多成就《周易》古已有之的观点。
[⑩] 王俊龙:《〈周易〉经传数理研究》,第十一章,第193-218页。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圣王和治者作为天之子遵从天意,说到底就是遵从民意。
这一过程的起点具体表现为从政者的修身或内圣,进而去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即一般所说的修齐治平和内圣外王。在以人为贵的同时,儒家又谦虚地把人类同化到了万物之中,把人化为万物之一的存在。这是基于治者人格魅力的示范性政治。儒家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主张,更是从自我实现的愿望出发进而去成就他人。
儒家的德治有悠久的源头和复杂的历史演变,也有广泛的内涵。但真正的儒者从不以权力为目的,他们从政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信念。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有类似于中庸的概念(mean),也译为中道。人们批评儒家恕道,说它是一种消极原则,不像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那样积极。虽然孔子有时也有感叹,也有自嘲,但他从不后悔他的选择。天人的分与合 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儒家的天人合一受到高度关注,相应地,天人相分则受到忽视。
一种很常见的说法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特征,儒家的德治(或所谓人治、礼治)与民主和法治不相容,因而只具有消极的意义。儒家更为抽象和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是称之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这是汉代人概括出来的。五是儒家强调为政者要勇于承担一切政治责任(如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儒家的人格理想论、尽心、尽性论和修养论等,目的都是让人按照他的真正本质而存在。
圣人能够尽性,他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在孟子看来,对于一个国家和统治者来说,风调雨顺的天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比不上人民的齐心协力,即人和。
儒家需要政治机会,需要以此来实现他们的理念。若说民意是民主政治基础的话,那么在儒家那里,比民本论更基础的政治思维就是民意论。
单就君臣、父子两伦而言,儒家一般主张君臣、父子的双向义务,但更多的是强调臣对于君的忠和子对于父的孝。孔子具有超验世界的情感和体验。八是儒家主张分配正义,均贫富。概括起来,一是儒家把德治同天道、天命联系起来,就像所说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那样。十是儒家肯定诛伐恶政、暴君的革命行为的正义性。适度及协和 如何处理事物及其关系,儒家有两个著名的既是方法又是美德的原则,一个叫中庸,一个叫和而不同。
儒家的德目显然不限于这些,诚、直、勇、刚、宽、恭、敬、廉、让、惠等,都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对儒家来说,法律和政令充其量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辅助性手段。
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也是很高的。但儒家的入世和入仕常常受到误解,说他们喜欢当官发财,章太炎就说儒家的富贵利禄之心太重。
《中庸》还相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儒家常常把人作为万物之秀者、灵者和贵者加以赞颂,要求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独特本性,完成天赋予给他的使命。
儒家期待的大众,既是一个良民,又是一位孝子(即忠孝两全),后者往往又被看成是前者的出发点。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书《尚书》,它的开篇《尧典》,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倡导众多族群和国家的协调及和睦相处。《中庸》认为,促成事物平衡、和谐,天地就能保持其秩序,万物就能变化和生长(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吕氏春秋•不二》篇把孔子的教义概括为贵仁,《汉书•艺文志》称儒家留意于仁义之际,可谓深中肯綮。
生命的学问 儒家是经典和人文的学问,又是生命和生活的学问,是成人、成物和尊德性的学问,一句话它是切己之学。简帛《五行》篇说的爱父,其继爱人,仁也,也是这个意思。
九是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主张以理服人,反对征服和侵略。儒家德治同法律和民主并非天然不相容。
儒家注重个人的身心平衡,并发展出了一套修身养性的修炼方法(心术)。儒家相信,只要为政者是以身作则的有德者,他们就能感化社会,使大众心悦诚服从善如流。
这种共同之爱的核心是以根源于自我的同情心为动力,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为根本原则。这样的认识是不确切的。孔子对人类的自觉,对士的自觉,对儒的自觉,都体现了他的这种强烈情怀。(《答张敏夫》) 儒家的和而不同是把多样性、差异性的协调、平衡、和谐视为处理事物的最好方法和境界。
在这一点上,从三代到孔子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儒家将人与人的关系化约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等五种。
三是儒家推崇的理想政治人格(如圣人),叙列了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为典型的德治人格谱系,宣扬三代盛世或黄金时代。与此对立的方式则是过分和不及,两者都是极端和片面。
朱熹认为只要是人,他对别人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这是儒家把自我与社会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贯性政治思维和信念。